今天是2024年4月20日 星期六
2018年6月4日

全球疟疾在十字路口。这是WHO425日世界防冶疟疾日前举行高级别疟疾峰会时向全世界发出的最新警告。据记者了解,引起全球担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疟原虫出现抗药性,这对抗疟药创新提出新挑战。

为此,不少国家、国际组织在此次会议上承诺,将提供41亿美元资金用于抗击疟疾。其中,美国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承诺在此前基础上追加10亿美元用于资助疟疾相关的研究及抗击疟疾的具体举措。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估计有过2亿疟疾病例,已退至2012年的水平。“一旦抗疟药耐药性大面积出现,这对疟疾严重的区域是个很严峻的考验。”行业专家告诉记者,反过来证明这需要抗疟药的研发马力全开。

“中国方案”助力

尽管从国家卫健委本月23日的新闻发布会看,我国已首次实现全年无本地疟疾病例报告,少量病例为境外输入,但这并不意味着抗疟药开发可停下脚步,相反,还得加快。据了解,在越南,对青蒿素类冶疗药物产生抗药性的疟疾病例已占到全部疟疾病例1/3。柬埔寨某些地区这一比例更是接近60%。英国学者指出,疟疾抗药性已成为公共卫生紧急状况。

最近,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透露,今年她和团队将重点攻关青蒿素抗疟机理及适应症研究、建设青蒿素研发“国家队”。科学界公认的观点是,青蒿素进入患者体内后,在被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内浓度最高,达成此共识已近40年,但为何会这样,仍然没有清晰的答案。

据悉,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的“双氢青蒿素冶疗红斑狼疮”已获批监床试验。这也是双氢青蒿素被批准为类新药后,首次申请增加新适应症。

“由于青蒿素有抗疟、抗癌和调节免疫的作用,且低毒副作用,故目前针对此三方面都有专家在研究。我和团队与广东新南方青蒿科技公司台作侧重在抗疟新复方的研究和利用新复方进行快速清除疟疾的领域开展研究。”作为长期研究疟疾的科学家,已80多岁高龄的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青蒿研究中心主任李国桥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介绍。

李国桥解释,“我们在实验时已证明疟原虫对青蒿素能产生耐药性,但在临床使用方面,疟原虫主要对长半衰期抗疟药产生耐药性,如氯喹、哌喹、甲氟喹等长半衰期药易产生耐药性,对短半衰期抗疟药则不易产生耐药,如奎宁治疗疟疾至今疗效尚好。奎宁现在少用是因为青蒿素的速效低毒远优于奎宁而取代它,并非因其抗药性,且青蒿素的半衰期比奎宁更短。利用新复方进行快速清除疟疾,就必须全民服药。快速消灭疟原虫(传染源),能使域内人群带虫率降至0。半年至年就能完全清除疟疾,疟原虫还来不及产生抗(耐)药性。因此,防止产生耐药性,唯一可行的办法是把防蚊灭蚊为主的抗疟策略改变为快速消灭传染源策略,以快速清除疟疾。”

开发新型抗疟药,中国专家团队和企业界正在提出更优的“中国方案”。

差异化竞争策略

青蒿素作为目前最安全有效的疟疾冶疗一线药物,医疗和商业价值显著。

无独有偶。423日晚,财政部透露,为满足患者对进口药的需求,自今年51日起,旨有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中成药等28项药品关税将被取消。此外,记者也从复星医药了解到,注射用青蒿琥酯是该公司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也是首十获WHO推荐的重症疟疾一线冶疗药物,更是目前国际上救治重症疟疾患者的金标准药物,现已在全球58个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目前,复星医药桂林南药共有8个口服剂和3个注射剂抗疟药品种通过了WHO预认证。昆药集团此前公告称,子公司重庆华方武陵山制药收到WHO出具的预认证确认函,相关产品已被列入WHO的推荐采购清单。

看得出来,国内外优势企业均在全球布局、相互渗透。

如何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疟战斗中脱颖而出?产品差异化成为眼下企业层面考虑的关键。记者注意到:诺华、赛诺菲等外资企业的抗疟药品主要集中在口服剂领域,而复星医药桂林南药自主研发的抗疟创新药注射用青蒿琥酯Artesun主要用于重症疟疾患者治疗,还专门开发了针对儿童疟疾患者的小规格,帮助垒球2000多万重症疟疾患儿重获健康,其中大部分是5岁以下非洲儿童。该药在国际重症疟疾冶疗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球销量累计目前突破1亿支。

除产品差异化,在供应链策略上也应有差异。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一诺此前称,“抗疟疾药要想进入全球市场就需通过WH0的预认证。让企业熟悉规则,让企业准备申请进入联合国采购目录正是我们推动的工作。除帮助已上市的产品通过WHO预认证,其实更多的企业需提前了解WHO预认证的要求,从而在研发产品和药物阶段就按照标准来执行,打造真正的国际化产品。这样可避免重复投资、浪费临床试验。”

更何况,中国是抗疟药青蒿素的发源国,承担全球七成以上的原料供应,这是特有的竞争优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胨士林教授告诉记者,“黄花蒿作为提取青蒿素的主要原料,需全球合理布局,加强资源收集整理,加大新品种培育和规范化种植推广力度,深入研究青蒿素人工合成略径,实现青蒿素原料高效制备。”

(选自《医药经济报》)

法律声明 | 文明公约 | 互助合作 | 联络我们
Copyright © 2006 www.cpde.org.cn 京ICP备10010770号-2
管理机构(主办方):全国医药技术市场协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正觉夹道17号 邮编:100035 电话:010-88377790 邮箱: yyxh1005@sina.com hyb@cpde.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