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4月30日 星期二
2015年12月10日

林可霉素工艺重大突破

今年初,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刘文教授团队,破解了两个小分子:麦角硫因(EGT)和放线硫醇(MSH)如何引导林可霉素生物发酵的机制,为两个硫醇分子控制整个发酵工艺,使得林可霉素产率大幅上升,厌氧性杂菌比例下降,减轻环境污染等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这一重大发现已在线发表于全球影响力最高的三大学术期刊《Nature》(自然)中,成为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三大重大科研突破之一。该研究也得到了国家基金委和科技部的支持。

分子硫醇广泛存在于所有真核和原核生物体系中;长期以来,对其功能的理解局限于对抗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所引起的细胞氧化还原平衡失调。刘文团队的发现,显然突破了这一认知“禁锢”:小分子硫醇不但可以充当广为人知的“保护性”角色,而且可以前所未有地扮演“建设性”的角色——用于指导和参与活性功能分子的体内组装。这一发现代表了洞悉小分子硫醇在生物体系中的内在功能方面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刘文团队发现,两个小分子硫醇——麦角硫因(EGT)和放线硫醇(MSH)在林可链霉菌中的相互配合精确有序地导演了含硫抗感染抗生素林可霉素的生物合成。麦角硫因作为载体介导了八碳糖单元的活化、转移和修饰;而放线硫醇则与麦角硫因发生硫醇交换而成为硫元素的供体。作为位居碳、氢、氧、氮和磷之后的第六大元素,硫元素为生命所必须并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体系中,但是对于如何将其有效引入活性功能分子的生化机制却知之甚少。小分子硫醇通过两个罕见的S-糖苷化反应主导了林可霉素的生物合成进程,不但代表了麦角硫因参与生化反应的首个范例,而且提供了一种放线硫醇依赖的硫元素引入的新模式。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林可霉素生产国,和其它大宗抗生素产品的生产相似,国内林可霉素的生产企业往往面临发酵效价偏低、产品成分复杂等问题,而采用传统菌种改造的手段难以有效解决。可以预见,以硫醇化学为核心的林可霉素生物合成机制的揭示,为合理运用生物学技术针对性地遗传改造林可霉素的工业生产菌种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在发酵过程中通过组分优化与产量提高以实现降低生产成本和减轻环境污染的理论依据。

另一方面,硫醇介导的单糖活化、转移和修饰模式丰富了合成生物学的手段和元件选择,预示着单糖可以和小分子羧酸与氨基酸一样作为活性功能分子的构筑单元发生“模板式”的线性聚集,从而为通过设计和创造新的生物合成途径、在“细胞工厂”中实现含糖单元的新型生物基化学品的“生物制造”奠定了分子基础。

有业内专家预期,对硫醇化学为核心的林可霉素生物合成机制的揭示,为针对性地遗传改造林可霉素的工业生产菌种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在发酵过程中通过组分优化与产量提高实现降低生产成本和减轻环境污染的理论依据。同时,相关发现也为设计和创造新型人造“生命细胞”并在“细胞工厂”中实现含糖单元的新型生物基化学品的“生物制造”奠定了分子基础。小分子硫醇在生物体系中内在新功能方面的原始发现充分体现了合成化学与合成生物学学科交叉的优势,这对于林可霉素等在内的相关医药化学品生物制造技术的变革将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目前,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正与河南天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就林可霉素生产技术改造实施成果转移转化。如果该项科研成果能成功应用到林可霉素原料药的生产中,将会大大提高林可霉素生产效率,减少污染排放,极大地减轻企业的环保压力,推动我国林可霉素产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法律声明 | 文明公约 | 互助合作 | 联络我们
Copyright © 2006 www.cpde.org.cn 京ICP备10010770号-2
管理机构(主办方):全国医药技术市场协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正觉夹道17号 邮编:100035 电话:010-88377790 邮箱: yyxh1005@sina.com hyb@cpde.org.cn